文藝復興的盛期與Cremona黃金時期的製琴風格


 


         到了十六世紀初期時,義大利各城邦的藝術家發現文藝復興的達文西(1452-1519),米開郎基羅(1475-1564)與拉菲爾(1483-1520), 提香(Titian 1485-1576) ,柯瑞喬(Correggio 1489-1534)等大師已把以自然律為標竿的繪畫水準帶到空前的巔峰.



            Leonardo da Vinci: Annunciation 1475-1480


  達文西的"天使報喜 " 不論是構圖,神韻, 筆觸與內涵都已達到幾近完美的境界


 



 Raphael:  S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 1507


拉菲爾的聖凱撒琳   構圖靈感雖來自達文西


但是用色更鮮艷, 整張圖找不到一條直線


 所以整體上感覺極為柔美合諧


 也讓人不禁聯想到Amati提琴的風格


 


        在繪畫技巧上,前輩所碰到的種種難題幾乎都已經穫得解決了. 於是1520年之後的畫家如 Pontormo(1494-1557) ,Parmigianino(1504-1540) Giulio Romano(c1499-1546),等畫家便不想再遵循合諧平衡這種以自然為依歸的繪畫原則. 而是從鑽研古希臘雕塑中穫取靈感 ,以誇張的線條與身體比例 ,配合不平衡的構圖求取個人的風格上突破 .這種突顯個人風格而輕涵義的風潮 ,後人稱為手法主義(Mannerism).



 


 Pontormo : The deposition from the Cross  (Entombment)1525-1528


 手法主義的人體比例已不講求嚴謹與合乎自然律,


反而用誇張的表情與不穩定的構圖來激發觀眾的情緒


 


 



   Bronzino:  Venus, Cupid, Folly and Time. c1545


     誇張扭曲的肢體 也是手法主義常見的特徵


 


    事實上 ,我們如果仔細看米開郎基羅與拉菲爾晚期的作品,便可以發現手法主義並不是無中生有的.米開郎基羅在西斯丁教堂的畫作中便可以發現他可能已受到古希臘雕塑 Belvedere Torso影響的痕跡 .


 



The Belvedere Torso 約西元前兩世紀的古希臘雕像


 壯碩的軀幹 ,粗孔有力的線條 ,深深影響了手法主義的藝術家


 



米開郎基羅的"最後的審判"  1537-1541 西斯丁教堂


   米開郎基羅的晚期名作,已可見到手法主義的端倪


 



ParmigianinoCorreggio的學生, Giulio Romano則是拉菲爾頭像畫的助手. 這都說明了即使工藝雖然無法超越前人, 但藝術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在藝術風格的演變中 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代代相承的足跡.



Parmigianino: Madonna with the long neck  1534-1541


  手法主義的另一位大師Parmigianino :聖母的長脖子與超過九頭身的身材    


 


 



   同樣的, 小提琴也不會是Andrea Amati一個人無中生有之下發明的. 他必定是在製作Cittern,Lira da braccio, Viola da gamba等樂器的工作室裡打下札實的基礎, 才可能有如此高的工藝水準. Amati家族四代主宰 Cremona製琴界超過百年. 他們創立內模法 ,角木以直角與模子相接 ,以柳木為櫬條崁入角木以增加強度等劃時代的革新, 成為Cremona製琴的標準(也是鑑定是否為Cremona琴的標準). 第三代Nicolo Amati所改良的Grand Pattern ,更是對Antonio Stradivari影響深遠,可說是現代提琴的範本.Nicolo Amati的琴身上, 無論是琴頭的完美漩渦, 鑲線的細膩收尾, 乃至於琴身優雅的弧度處理 ,我們都已經看到極為高超的製琴技術.



  內糢法與櫬條要鑲進角木是Amati家族所首創的


   這種工法一直被傳統Cremona製琴師奉為圭臬


 


 


        Nicolo Amati的琴頭無比的優雅


          琴身的曲線也極為柔和


 


 Antonio Stradivari更是一位完美主義者, 他在Amati所建立的基礎上,在模具, 木料的選材,琴漆與弧度上不斷的實驗, 終於在1700年左右進入他的黃金時期, 在風格與音色上都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



Stradivari黃金時期的技法


比起Amati的圓柔 ,更加上了飄逸與生氣


 


 


   就如同文藝復興盛期的名作一樣, Stradivari的製琴工藝水準已達到無法超越的時候 , 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u出現了. 他在家傳的Amati傳統製琴基礎上,加入無以倫比的原創力. 在合諧與狂狷這兩極的激盪下, 如脫韁的野馬般展現他無人能及的爆發力. 就如上所述一般,藝術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 只要藝術家的熱血還沸騰者


          1744 Guarneri del Gesu  "Ole Bull"


                    現為奇美博物館所收藏



Guarneri del Gesu 在刻這把琴的F孔時, 甚至不依照草圖所打下的釘孔輪廓下刀, 而是誇張的把F孔刻成像"兩條眼鏡蛇"的模樣.  真不敢想像他如果活的更久的話, F孔會變形到那裡去? 


 


 


                     


 


Guarneri del Gesu 的琴頭風格變化


到了晚期1744年時, 已經完全不受任何羈絆 ,盡情揮灑 如同梵谷的星空般, 獨自迴旋在宇宙的節奏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古典提琴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